周普成:有感于“持之以恒,以勤補拙”
我在德政園社區(qū)圖書館里閱讀了《曾國藩家書》這本史書。史書有載:曾國藩是晚清時期的人,他出生鄉(xiāng)野,連最簡單的文章都背不下來,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:“他人目下二三行,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,他人頃刻立辦者,余或沉吟數(shù)時不能了?!笨删褪沁@樣的一個“笨”人,最終卻成了世人眼中的名留青史、令人稱道的“完人”。曾國藩之所以能蛻變成后人學習的為人之道的楷模,就是因為他能持之以恒地守拙以勤。
少年時期的曾國藩,天資并不聰明,甚至可以說有些愚笨,他能為一代理學大師,全靠一個“勤”字。他在讀書上給自已定了一個規(guī)矩:一本書,不理解上一句,就不讀下一句;不悟透這一本書,絕不讀下一本;不達到當天的學習目標,絕不睡覺。就是這種苦學精神培養(yǎng)了他異于常人的勤奮、吃苦、踏實的品質(zhì),他是在點點滴滴的經(jīng)歷與坎坷中成長來的。這種品質(zhì),就謂之“守拙”。
守拙讓他從小習慣了挫折教育,抗打擊能力特別強。在失敗中總結經(jīng)驗,在挫折中積蓄力量。真是磨杵成針,水滴石穿。他用苦動夫、笨功夫,彌補了自己在先天條件上的不足,最終成功上岸。他從14歲起,就開始考秀才,七年奮戰(zhàn),年年落榜,前前后后一共六次,每一次都是以失敗告終。但他認為唯有繼續(xù)苦讀書才能實現(xiàn)目標。終于,在第八年,他考上了秀才;穿二年,又中了舉人;又過了四年,中了進士。正如他自己的所言:“唯天下之至拙,能勝天下之至巧。守拙勤,看似慢,實則是最快的方法,因為扎扎實實,不留遺弊”。
他并且認為,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做好一件事,所以,他推崇“有恒”。在他的筆記與家書中有載,他給弟弟們寫信時所說的“人而無恒,終身一無所成”。他堅持不懈地寫日記,一直到他臨終前一天早晨,他依然在寫。數(shù)十年如一日,記錄了他從青年到生命最終點的點點滴滴,承載了他自我監(jiān)督、自我成長的“以勤補拙,持之以恒”的圣賢之道。
曾國藩的一生,滲透了一“拙”字。自知天分不高,守拙勤、勤于學問;自知修為不足,守拙恒,恒于修身;自知不懂兵法,守拙慎,慎于作戰(zhàn)。一個“笨”到極致之人,則為之“大巧”。從普通耕實家庭子弟,成為晚清重臣,成為“立功立德”的完人。從他的人生中可悟到:“守拙勤、守拙恒”,老老實實做人,踏踏實實做事,就能登上讓人只能仰望的人生巔峰。所以,為人最好學學曾國藩以勤以恒補拙。
(hai_xiantao)官方微信。